|
中国室内设计论坛/叶放:空间精神——中国人的情境语言 |
|
设计之道与传统传承 |
|
|
摄影:宋微建 文:谈路明 摘自《中国室内》总第074期(2011年10月) |
|
|
|
|
|
|
|
|
|
|
|
【宋微建】: |
刚才说到了当下中国设计界的一些现状或问题,我想这些现象或者问题,可能和设计师本身对设计的认识不足有关。我们接受到的设计教育主要都是西方的,中国传统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块基本上是被割裂掉或者说被忽略掉的,比如建筑设计,世界建筑史上中国这一节基本上是被看成少数民族一样。 |
|
|
【叶放】: |
我想从刚才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也正涉及到你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重新呼吁设计之道!设计之道是设计的哲学,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这个文化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发挥无尽的价值,是导引我们进行艺术表达的理论和思辨。如果说儒道释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的话,那么古往今来,儒道释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设计的呢?比如我们曾经最辉煌的器物设计——青铜器的设计,可以算是设计艺术的一个高峰和代表。今天来看青铜器,仍可以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设计铸造青铜器首先是出于礼的目的,是对天地,对神明,对祖先的敬畏,就像是一种信仰,通过物质来表达心灵与精神,所以它是有规范的,无论造型、式样、纹饰,还是尺度、比例、数量,都是由一系列的规范作为依据。是水器、食器还是酒器,是夔龙纹、夔凤纹,还是饕餮纹,都会根据用途不同,种类不同和等级不同来进行设计铸造。这些规范是我们中华文明以道德为天下的最重要构成,而这设计的伦理,在中国的传统设计中,几乎无处不在。比如,以民居建筑来说,作为礼仪空间是门厅、轿厅、正厅、楼厅,一条中轴线南北贯穿,层层叠叠,礼乐人家,书香门第。而作为起居空间,或者四合院,或者走马楼,四世同堂,三代共宅,前有照壁,后有花园,长幼有序,男女和合。这些礼法观念,作为设计之道,是根本的思考,它构成了我们民居建筑的人文内涵。再比如,室内家具,厅堂放置什么,条几、花几、中堂、对联,供桌太师、四椅两几、以及半桌挂屏。书房放什么,画桌、书柜、官帽椅,香几、琴几、博古架。从风格样式到造型材料,宋元明清,长江南北也都有一系列的规范和规矩在里面。我们现在的设计太缺乏伦理道德,因为没有敬畏,没有尊重,我们的设计少了很多精神。日本人到处充满敬畏,充满禁忌,他们的设计文化中就保留了规范和规矩的伦理。西方的例子其实也很多,举日本是因为日本的很多文化早先是受中国影响的,而在中国人并没有得以传承,得以发扬,人家却保留下来了。
设计的精神诉求、设计的伦理道德就是我们当下要提倡的设计之道。我们说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形式美感,而是气质灵魂,也就是满足功能同时的精神表达。刚才说到漆艺,在大湄公河流域,从中国澜沧江往南,一直到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在无数传统手工艺中,漆艺也是那里十分重要的内容。我知道在缅甸有一家漆艺作坊,因为技艺好,影响大,生意十分忙碌。每年,他们都会做一件最隆重的漆器,由老板亲自花一年的时间,用最好的技术、最虔诚的心来做,不卖也不参加展览,而是捐给庙里。在他们看来,能有这么多生意,能把好技术传下去,是因为有神明眷顾保佑,所以要用最好的作品来献给神明。再有一个例子,就是日本寺庙的笔祭。吃毛笔饭的人,比如说文学家书画家,每年都会在一个秋天的日子到庙里,把用过的毛笔烧掉来祭拜,因为是靠笔吃饭的嘛,自然要感恩毛笔的神明。这种东西其实生于内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与尊重。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的文明,也是传统的设计精神。
其实设计的世界观就是谐和观,也就是与自然的谐和,比如说用什么材料,尊重动物不用动物皮毛,保护环境用可再生材料等等,这种谐和观就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但有趣的是,这一点在今天的设计世界里好像是西方走在了前面,你看每次设计展,都是西方人在讲自己的设计如何生态、低碳、环保、可再生等等。我们现在全社会都讲“谐和”这个词的时候,常常已并非它的原意了。原来的谐和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谐和,这个自然不单单是说天地山水的自然,还是乾坤造化的自然、顺其自然的自然,是自然世界,也是宇宙大千。这个人与自然的谐和是我们最根本的哲学观。正如老子所说“道法自然”,中国的文明很早就讲生态环保了。传统的中国设计对自然、对人不仅敬畏、尊重,而且是“人力天工”的谐和。并不是西方的战胜和改变,“道法自然”的法,是师法、得法,可见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中就已经体现了当代的设计理念。
此外,就是对人的尊重谐和以及对文化的尊重谐和了。我们说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室内等等,几乎所有的设计因人而起,为人而作,同时作为一项艺术创造的工作,始终是人类生活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文化角色。而以设计本身而言,自从有设计的概念或行为起,千百年来积淀着深厚的思想理论与记忆经验,那些正是我们设计文化的传统遗产。中国人的坐具,从席巾到床榻再到凳椅的变化,可以看出不仅是使用习俗的变化,更是社会伦理的变化,这些都是设计之道的基本构成。为什么你会发现现在有很多东西用着不舒服,因为它失落了对使用者的尊重,而夸张了设计者的随心所欲。为什么你还会发现很多东西看着很别扭,因为它忘却了对文化史的尊重,而放任了设计者的盲目信手,胡编滥造。
所以概括来说,我们的设计文化是伦理道德的文化,是与自然、与人、与文化谐和的文化,如果说我们的传统设计正是以这些文化为出发点的话,那么这些文化在设计上的表现状态,则是品味和格调了。刚才说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现在我们跳过一些朝代,跳到晚明清初的文化。我在台湾时接受过陈文茜的一个采访,电台直播,她问了个尖锐的问题:叶放,你也认识很多台湾的有钱人,台湾有钱人那么多,但为什么还这么俗气?这问题不好回应,不是得罪朋友就是得罪台湾。我说这个问题首先要假设一下,我们有没有一个曾经的社会状态是既有很多有钱人,同时又不太俗气的?如果有的话,那可能就是晚明清初的江南了。我想那是因为在晚明清初有一批文人士大夫或者说知识精英,在他们政治失落仕途失意,兼济天下的胸怀不能得到满足时,选择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把才华和智慧变成了文学艺术的创造与鉴赏。从而成为那个时代文化风尚的价值标杆,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文士庶民,都以此为追求。在晚明有很多生活文化的论述,琴棋书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几乎无奇不有。如讲园林有计成的《园冶》,讲养生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讲品物有屠隆的《考槃余事》,讲文玩生活的有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生活文化的鉴赏指南是标杆、形式,也是方法、技艺。什么是有品味的,什么是有格调的,何为低俗,何为媚韵,包罗万象。这些文化的光华各臻其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遗产珍宝。所以我强烈呼吁设计界,包括室内设计界建立品评鉴赏这样一种机制。相信它所产生的发展动力是任何奖赛都无法替代的。 |
|
|
【宋微建】: |
我有一次在同济大学演讲,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互动,说他很敬仰传统文化,现在很多文化人也都知道传统文化中藏着许多宝贝,但就是没办法把它挖掘出来,传承下来、传播出去;或者是没有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成熟作品,没有活的精彩教材向外界展示。所以我想问,我们传统文化这么博大精深,当代人的学习和传承要从哪些角度入手? |
|
|
【叶放】: |
如果上面说的几点是一个世界观问题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了。说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人会说,不就是多学国学,多用国学吗?当然,所谓活学活用,并不是以熟读或者背诵四书五经为能耐,而是要了解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国学是怎样来诠释、论述我们的大千世界和洪荒宇宙的。也就是说文化遗产的温故知新,不仅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的体验,精神的理解和思想的知行,我觉得这才是关键。曾经有一个案子,桃花坞晚清文人费仲琛的故居,明朝时也是唐伯虎在桃花坞生活的地域,我问作为业主的台湾收藏家许先生,你修建时所述求的精神是什么?他说:道德经。叶老师,我的想法是道德经。多精彩的题目,我想他对道德经的领悟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表达的方法,老子的道德,道法自然之道,功德圆满之德,是观念也是思辨,是境界更是哲理。他知道用这个来述求,不简单啊,说明他不是简单的述求。然而好题目需要好答卷才够完美,如何把抽象的经典学问转换成具体的园林事物,便是设计创作的学问了。所以中国有个词我觉得特别有内涵——“修养”。“修”就是修学识、修正果,是指你在这个生活过程中,能够用生活的体验去关照、去领悟你所学到的知识。然后“养”呢,养情操、养品格,是在这个体悟的经验中来调整开化,祛邪纳正,尚雅脱俗,从而推进生命的升华。所谓修功养德,修道养善,修身养心,修生养性。也就是说你整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和使用的过程,而是修养的过程,是在生活中与生命同行的不断积淀。
我碰到过一个法国的汉学家,非常可爱,满脑子都是哲学。有一次吃完饭后,他很认真地问道:我感觉中国人的宴席很讲究,这有没有哲学?我说有,从菜品搭配到上菜顺序,再到坐席安排等等,从生命万物的尊重到礼仪风俗的禁忌,再到伦理天道的崇尚等等,阴阳相谐,天地相合,儒道释一番神侃。最后他说,我在苏州跟了你三天,很有收获,我深切感受并体会到了中国文人文化的精妙,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髓?我想了一下说“把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后来这位汉学家告诉我,他在法国用这句话做了他的演讲的题目。我提这个事情是想说,我们的设计不仅要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哲学,包括思想、精神、理念等等这些“形而上”,以把握中国的世界观,更要探讨方法论,也就是怎么样把这些世界观表现到“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中去。
其实有很多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古代也有,但古代就已经有解决的方法了,并做了很好的示范,这是我们的宝库和资源,我们要善待,要善于利用。我常说我们的设计需要思考三个关系,一个是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与人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与文化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这在园林的设计创作中最为典型。以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没有自然可言的,看自然得到了周末舟车劳顿,跑到郊野乡村才行。古人也有类似的问题,宋朝的城市发展使那时的文人士大夫在城市里造起了园林,就是计成说的“不出城郭能获林泉之怡”,也就是不出城市就能获得山水自然的快乐。由此可见,园林的主角不是建亭筑台,而是叠山理水,我已经有住宅了,我要的是住宅旁的山水,不用出家门就能获得快乐的山水,这才是最重要的宗旨。而且这种宗旨也可以通过天井、露台,甚至盆景来实现。沈三白不就是以天井中的盆景来享桃花流水的嘛。再以我们与人的关系来说,既然设计是为人而作,那么无论使用功能、形态方式,还是伦理表述、象征寓意,都是以人为本的。如古典园林的挂落虽然精致,但不适合现代生活的清洁方式。来自西方的沙发,尽管简朴,然起居休闲缺其不可。再如,好茶者要设茶寮,好酒者要设酒斋,缺金者多用铜铁白色,少木者多用木材青色等等。再以我们与文化的关系来说,我们现在的文学艺术在哪里?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的殿堂中,而生活则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实古人早就把文化融到了生活中来,在园林中琴棋书画成为了生活的形态与方式,听昆曲不用穿锦带珠地跑去剧院戏台欣赏,在那里也不能与演员交流对话。而在古代昆曲其实是生存在园林生活的雅集中的,所谓唱和酬答,可以填词票戏,也可以切磋互动。如果艺术、文学可以在生活中来体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形而上”被落实到了“形而下”,那么传承就不是问题了。
再有一个就是生活体验的问题,生活体验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种修养。举个例子,我去看望南怀瑾南老。南老在吴江庙港有个太湖大学堂,非常有名。建筑气质从外到内都很儒雅,颇有学府格调。我跟他聊天时,他要我来做些园林的布置,我说你有什么要求,他说你没问题,你从小在园林中长大的。接着他说,这个学堂几乎是他自己设计的,现在的设计师没住过草庐也没住过宫殿。这话的意思我理解,他要的是草庐的气质,宫殿的设施。设计师没住过草庐,不知道草庐气质是什么样的;没住过宫殿,也就不知道宫殿的设施是什么样的了。草庐里的地暖空调,有气而无声,感觉上不着痕迹,不会影响阅读和思考。宫殿里的课堂幽静而优雅,因为打坐之人不能被灯光所刺,所以要统统要藏起光源。然后,讲师授课的时候所有的声音影像都要以最佳的音像质量录制下来等等,这些功能和设施的需求,不仅是技术还是品格,所以设计师做不好只能南老自己来做了,因为他体验过,他知道所要的境界。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如果设计师没有生活体验,怎么能做得好?这在园林也非常的典型,现行的园林别墅中,往往设计了很多花窗挂落,很漂亮,但很不好住,打扫不便啊。以前家里有佣人、书童、丫头等等,养园养了一班人呢。现在哪有那么多人来打扫。亭台、楼阁常常发现尺度不对,不是家具不好放,就是起居不称手,琴棋书画,茶道、酒道、香道、花道等等,设计的形式和使用功能都对不上号,这也是因为他没有在那里生活的体验,没有尺度的概念。园居者的生活细节常常是被设计师所忽略的。所以有个说法:“没有在园林中生活过的人往往设计不好园林。”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生活体验的重要。所以说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要多做体验才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