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CIID2011年第二十一届年会将落户苏州,本次年会以“下江南”为题,旨在打造一场“体验苏作文化、雅士生活”的盛宴,作为此次年会的总策划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苏州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微建先生,在力求打造雅士生活的同时,对此次年会的主题论坛特别拟定了三位跨界嘉宾以作分享,力求抛开设计而谈中国的未来设计之路,独辟蹊径地深入文化视野以给予当代室内设计师们全新启发,同时共同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当下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此次苏州年会的分享嘉宾之一——刘小康先生一九五八年生于香港,肄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身),并于一九八二年在新思域设计制作任设计师,一九八五年出任主任设计师。至一九八八年,刘氏应靳埭强先生之邀请,合力成立「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于一九九六年易名为「靳与刘设计顾问」,现为公司之合伙人。至此,我们也不得不提「靳与刘设计顾问」的创始人靳埭强先生,他于80年代初期设计的中国银行行徽标志,至今仍是平面设计界的典范。从一九八四年起,刘小康就在香港及海外屡获殊荣,奖项超过三百余项,其中包括:一九八九年德国莱比锡最佳书籍设计银奖、香港设计师协会双年展金奖及苹果大奖、一九九三年东京字体协会铜奖及纽约水银奖金奖等。然而,让更多人熟悉刘小康的一件作品则要归属于二○○四年其为屈臣氏蒸馏水设计的水瓶,荣获「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大奖。在此项水瓶设计中,刘氏成功结合艺术、文化、设计和商业元素,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促进本土文化,展现给世界一个将商业、设计与生活完美融合 成熟标榜。
刘小康为屈臣氏蒸馏水设计的水瓶
假如提到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刘小康则会用更多的身体力行来付诸于理。刘小康一直担任多间非牟利设计机构的领导职位,其中已被我们熟知的是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局副主席一职,刘小康对于设计的贡献并不限于其个人之创作,自九○年代起,他就积极投身于设计的公共服务,开始思考“设计与社会的责任”。其中,「设计与香港委员会」之重点研究,反映香港具有相当人口从事设计行业,并标志着设计行业发展的潜力。借着相关研究,香港政府对设计业界从业员的尊重大大提升。并于二○○六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肯定了其在国际舞台上为提升香港设计形象所付出的努力。
刘小康曾对外界归纳过个人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对于刘小康来说是一种设计师完成设计能力学习与提升的十年,“第二个十年”中他开始实践如何将设计与商业完美结合,以产生更多的商品价值;“第三个十年”刘小康则开始思考与关注“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设计与社会的关系”。期间,他最深有感触的是关于香港营商周的知名奖项“亚洲设计大奖”的获奖作品所反映出的一些趋势,担任设计中心的副主席已十余年,刘小康阐述纵观近年的获奖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获奖作品被世界不同媒体与评委讨论出的共同现象是“如今我们需要的好的设计可能是那些不一定大项目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对于已成熟将商业营销融于设计生活的香港而说,亚洲设计大奖的初衷就是希望推动客户与设计师一同来拿奖,大赛鼓励那些用得好的设计,展览的那些作品已单纯超越“漂亮”这个范畴(通常漂亮的设计主办方并不看好其拿奖),评委更热衷于讨论产品的影响力,以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来考量作品本身,最终入选的优秀作品是那些具有新方向和新观念的产物。这点尤为重要,很能与目前西方主流媒体的奖项评判标准以及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设计观产生某种抗衡。至此,或多或少地可以解决一部分设计师面对的迷茫设计现状,当今大部分媒体的舆论导向存在偏失,诸如很多lifestyle杂志喜爱报道一些设计,但会惯性地找一些好看、奇怪的东西放在杂志里面,设计师极有可能因为这种报道而失去了方向,好多年轻设计师迷茫究竟该干什么,为什么许多好用的设计都没人要,反而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能够登在杂志上。与此同时,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他做了一些媒体觉得“有趣的”设计,但最终面临的状况则是“卖不出去”。所以,此次论坛我们也要好好的讨论一下:当下的设计究竟“路在何方”?这些既是现状,也是问题。
刘小康对纯艺术创作也有着一份浓厚的热爱及坚持,经常创作及展出概念及装置艺术作品。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艺术装置及雕塑作品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或展览。刘小康一直都钟情于“椅子”题材的设计,他设计的椅子早年经常与时事、政治、人文等紧密联系,在二○○四年,刘氏作品赢得由周礼轩颁发的「二○○四最佳椅子」。又于二○○五年,在香港、日本、北京及台北举行「椅子.戏」巡回展。二○○五年及二○○七年,刘氏设计之椅子及海报设计赢得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等。“椅子”在刘小康的世界早已被归纳为一种提炼于生活,高于生活,却也离不开生活的创作原型与动力。如今,他开始反思过往那些类似艺术品的“椅子”,转变到一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家具化设计中,这种思考又与他设计人生的“新十年”所想推动的精神不谋而合,过去我们往往只是单方面的考虑如何将“创意变成产业”,但刘小康带出的观点则是“如何由产业出发从而携手创意”,这种局面的开创是否会对我们的创意产业带来社会推动与影响呢?
寻根溯源,刘小康同样在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情节的元素或事物上坚持探索与研究,比如与中国文人风骨相关的“竹”,代表东方哲学生活品味的“茶”,以及行云流水间都意蕴深远的“书法”,这些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刘小康创意文化的根基。籍此,二○○九年,刘小康应邀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无中生有 – 书法│符号│空间」展出 「对『无』入座」与「座『无』虚座」。同年,获德国法兰克福应用艺术馆之邀请,为中国椅子文化为题之展览展出精选个人作品。明年,刘小康也会有不少围绕文化主题的展览在北京、台湾等地与我们见面。
行文尾声,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在上海举办过的“香港创意生态展”,展览的策展企划与宣传目的同样涵盖了刘小康提及的当下业态现状,归诉的种种混沌问题,以及香港创意人近几年来始终坚持讨论、扭转以及实践的“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创意产业”的论调。这些观点同样也可以作为此次刘小康上海之行的采访综述,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共同探讨中国设计当下与未来的论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早已起步,其发展深远与征程则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的设计师一同以致于“付诸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