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任务量已经非常大,但理论层面严重缺乏。室内设计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古代对室内空间的修饰基本是通过建筑格局和摆设的布置来实现,其意义通常大于形式,现代的室内设计却已经重形式超过意义。我觉得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室内设计有必要对思想文化进行了解。我们希望通过学会这一年的活动,推动设计师来关注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
现在中国概念很流行,我们很多设计师,一提到“中国”,就是把很多符号排列组合、变形,效果往往很有限,要么是仿古,要么是改良。我就有疑问: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符号,能不能等于文化本身?比如窗格,是不是等于园林?如果把苏州园林里所有的符号比如雕花、窗格拿走,留下建筑,留下空间,那园林还在吗?我觉得还在。园林的价值在于其空间格局,而不是符号。这种对空间的认识,到今天仍然适用,与西方体系完全不同。西方思想的原点是人定胜天,而东方思想的原点是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生活目标是与自然协调,生活在自然中,西方则是要成为自然的主宰。既然不一样,我们怎么善用东西方的理论?不仅是我个人,据我所知,很多资深的、高端的设计师现在都感到很迷茫,迫切希望能有所改变、有所突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向来都是我们听他们说,但现在情况就有变化了。我们巡回交流成都站邀请了意大利AM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来演讲,在问答环节就有几位设计师对他的一个项目提出了很多质疑,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都是人家讲完我们鼓掌。后来我们交流我就简单地跟他讲了一句,我觉得他那个项目太过“着相”了,结果他一路上一直追着我问到底什么是“着相”。他这个项目是中意在上海合作的一个大型项目,他的方案被业主否定了,他很痛苦,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刚好我也是研究传统文化有了点心得,就跟他讨论,这个方案中用了大量穿透的线条,我说你看我们中国古代建筑那个屋檐的角,都是翻卷上翘的,没有直接戳出来的,我再指着他的脑门,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不舒服,我说是这样的,我们江南园林的花窗,线条那么繁复,但不会是穿透的、戳出来的,那个会给人不吉利、不舒服的感觉。他恍然大悟。我又问他如果拿掉这些线条是不是就不能做设计了?这就叫“着相”。他听了之后就心甘情愿地要回去改方案了。我认为现在的世界架构是有残缺的,缺少了中国这一块。不要把中国文化看作是土特产,是区域性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西方人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的方式。而我们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成长,反而对自己认识不足,所以我们今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取国学宝藏为当下设计所用。
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去掌握一些符号,而是要把握符号背后的精髓所在。即使皮是西式的,格局是西式的,照样可以实现天人合一的本质。我们现在的设计教育体系都是西方的,城市建设理论也是西方的,这都是有问题的,我觉得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当然,设计语言的转化是很难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如今倡导设计师学习国学,不是要广大设计师变成文化研究人员,而是希望在设计师心中种下国学的种子,至于他们会走到哪一步,完全凭个人悟性。我相信潜移默化之下,一定会有效果,会产生打动人心的作品。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有其深刻道理,不是我们现在为形式而形式所编造出来的,所以它不会过时。CIID2011年年会的主题就是“下江南”,我觉得江南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独具意义的区域,它总是会在人们心目中氤氲出一种人文荟萃、风流蕴藉的氛围,几百年来一直如此。我们希望来自全国的设计师,在苏州的城里城外、巷里巷外细细品味诗情画意的江南,品味“设计”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