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字,大家可能觉得这有什么可说的?大家都会说会写。其实不然,汉字的学问很深。我们不妨从前阵子热炒的故宫博物院用错字说起。故宫博物院被盗后很快破案,博物馆给警方送锦旗,写“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被人指出“撼”字用错,应该是捍卫的“捍”。本来是为了表示守卫,而“撼”字是动摇之意,正好相反。故宫博物院开始还不承认,最后专家论证,确实是用错。我很关注这个讨论,非常希望有专家出来深入问一个为什么——同样的读音,同样是提手旁,为什么意义不同,这个对那个不对?可惜最终没有看到。专家也只说这个字规定是这个意思,大家也不知道原因在哪儿。可见,中国文字遇到了巨大的问题:大家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捍卫的捍为什么右边是干旱的旱?撼动的撼为什么右边是感动的感?右边部分的声音有什么秘密?没人在思考。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的时候,错别字必然屡见不鲜。怎样才不会错?一定把右边说清楚。我们来看“捍”,本字是“扞”,右边是“干”字,也就是带枝杈的树棍,古人作战,最初的武器就是一根棍子。直的棍棒就是工具,所以工具的工就是一根棍儿,把上面的枝杈去掉,加一横,再把下面的根部去掉,加一横,就成了“工”。一根直棒只能敲打或戳刺,要抵挡的话怎么办呢?只能找带枝杈的棍棒来架住攻击,所以“干”就有防护的意思。我们说大动干戈,戈是进攻的武器,干就是防卫的盾牌。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整理小篆,用“捍”代替了“扞”,这个“旱”是剽悍的悍的简写,也能表达保卫的意思。再看“撼”字,小篆是“手”加“咸”,咸实际就是喊叫的喊,口是后来加的,在有些方言里咸字现在还读作“HAN”,咸是“戌”加“口”,“戌”就是斧头,斧头是攻击的利器,会带来破坏和震动,而喊是声音的振动,当大喊一声的时候,一定会让心受到震动,所以下面加个心,“撼”就是通过动作使人身心摇晃震荡。这些弄明白了,“捍”和“撼”就一定不会用错。再比如大家做设计,设计是什么意思?“设”是立言。左边是“言”,右边是“殳”,古代的一种兵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言语精炼了之后立在这儿。“计”是语言来回交流,纵横交错,最后交会的、定下来的一点,就叫做“计”。这说明设计就是确立概念、然后沟通交流,做出决策,非常形象。
我们中国的体系,本来是清楚的,但是由于受到了外来的影响,变得混乱起来。百年前的西方列强入侵打破了中国人的大国梦后,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至今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在许多领域讨论问题的时候一说起来就是“美国标准”、“欧洲标准”,没有自己的标准。如今我们通常把语言和文字放在一起,合成一个词叫“语文”,似乎语言和文字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不对的。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至今没有准确数字,只知道大概有五千多种。语言学的著作卷帙浩繁,可都是一家之言,没有大家都承认的标准。那么世界上有多少种文字呢?很简单,只有两种。一种是表意为主的方块字,一种是标音为主的拼音文字。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字学而没有语言学,因为各地方言差异极大,难以互相交流,文字则是通用的。而西方字母记录声音,单个字母没有什么好研究的,要字母组合成词根、词缀,形成单词,单词再组合成词组乃至句子、篇章,所以他们研究的就是语言学。比如英语里复数加“s”,规定如此,就不好问为什么了。中西两种情况之间本来不是好和坏、先进和落后的关系,但是我们把西方语言学奉为圣旨,把我们的文字学自动降成语言学的附庸。我们现在学中文,都是讲发音、语言,然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从根子上就错了。清末一系列的战败使国人感到在政治体制、经济、科学技术上都落后,归结到最后就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举制,于是废除科举改办学堂;二是文言文,于是改文言为白话;三是汉字数量太多,不如英文26个字母简便,于是试图取消汉字,将之拼音化。前两种改革都推行开了,但是汉字却始终取消不了,只得先简化汉字,以便目前利用,这就是汉字繁体变简体的由来。
人类是先有了语言之后才造字的。反观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因为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局限性。比如我们在这里讲话,其他地方的人不知道我们讲了些什么;我现在演讲,后进来的人就不知道我之前讲了什么。文字就解决了语言不能突破时空传达的问题。人类通过语言认识事物,而用文字记载来把握事物。声音是认识对象的,这个叫桌、那个叫椅,起了名字就认识了,这就是老子说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识了之后如何把握?画出来,造个符号,就把握住了。无论东西方的文字,造字的思路都是从象形出发,有一个想法,用语言说出来,用文字画出来。不同的是,画出来之后两者就分道扬镳了。中国文字一直是形为主、音为辅,所以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统一性和连贯性。西方语言学的根本观点叫符号论。意思是说,我们脑子里的思想只有一个出口,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所以文字的本质是符号的符号。我们也将之奉为真理。我们试图将汉字拼音化,其实就是附和符号论,也埋下了打碎中国文化连贯性的祸根。我们绕着这个问题打转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开始认识到,表达思想的方式不止语言一种,图像/文字也有同等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汉字根本不必被消灭也不应该被消灭。今天我们要掌握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必须从掌握汉字开始。
对今天在座的各位设计师而言,掌握汉字,从而登堂入室,窥中国文化之门径对各位更好地从事设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大家做设计肯定会经常接触家庭宅院中的一些处所名称,像是门庭屋瓦之类,这里面每个字的运用都是有讲究的。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北屋的正中间叫“堂”,堂中供祖先,一家子在这里议事,所以共一个祖先的叫堂兄弟。堂两侧是卧室,卧与握同音,所以叫“屋”,东屋西屋。堂后面是室,我们说登堂入室就是按前后的顺序。堂前是庭,两旁的房子叫“房”,厢房,房的本音念“旁”,秦朝有阿房宫,就是山阿旁边的建筑。壁是照壁,围起来的叫墙,墙都围完了出来的这个空间叫院,所以院字的右边是“完”。了解这这些,才能了解每一处空间的功能,便于给出合宜的设计。很多设计师因为不懂中国文化,不知道东南西北空间方位的意义,所以设计出来的房子也不能真正让人安然舒适地停留其间。我觉得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空间,但要体现空间,周围要有物,虚实要结合。如果设计师不能掌握虚实之间到底是怎么不断转换才有了形、有了用,就不能明确空间的功用,将虚实完美地结合,结果就会变成只追求视觉美观,玩弄符号,完全没有考虑到符号背后的意义,这也与我们教育的失败有关系。好比你买了头牛,怎么驾驭?用根绳子拴着。符号就是这根绳子。我们今天教育的问题就是把绳子当作了牛,叫人记了太多符号,却把符号背后代表的灵魂抛弃了。设计师们对传统文化缺乏感悟,把表象当作了“道”,所以使出来只是花拳绣腿,不是真功夫。对于文字、符号的滥用会对人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保持一致。如果不能与事物保持一致,虽然能用语言认识到、用文字把握住,但你会滥用它,滥用的结果就是人与世界失去协调,导致人和世界都得不到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