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记忆,而非现实,决定一座城市的性格

记忆,而非现实,决定一座城市的性格

        为什么在这么精华、昂贵的地段,保留这么破旧的房舍?在“台北101”旁边留有“四四南村”,使得台北变成另一种更吸引人、更具特色的城市

        台湾古迹保存的发展历程中,林安泰古厝是个关键。1970年代,为了打通台北市的重要南北交通动脉,市政府理所当然地将挡在路上、已经有超过一个半世纪历史的“林安泰古厝”列入拆除建物范围内。为了经济利益,为了都市方便,进行这样的破坏,过去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不过那几年,新一波的历史溯源概念与文化保存运动方兴未艾,于是针对林安泰古厝拆除,出现了反对声浪。
 
        要拆要留,双方争执了好多年,到了1978年,终于找到了一个妥协方案──林安泰古厝还是拆,将空间让给敦化南路,然而原来的屋主愿意无偿捐出所有的建物材料,台北市政府同意小心拆除,将一砖一瓦仔细编号,然后另外找寻适当地点,将古厝重新拼回来,作为历史古迹保留。
 
        这样的提案,理论上路开了,老房子也留了,皆大欢喜。然而现实上没那么美好。社会舆论认为问题解决了,新闻媒体不再盯着关注,市政府也就不会积极处理拆下来的房子复原工作了。仔细编号的古旧建料,被草率堆放在高架桥底,任凭风吹雨淋,原本承诺的“适当地点”,迟迟没有下落。
 
        过了好几年,有人记起了这件事,新闻媒体再度报道、猛力抨击,市政府才终于在1984年8月,给林安泰古厝找到了安置之处。再经过两年复杂的复原施工,到1987年6月,距离当时拆除将近十年后,林安泰古厝总算重新存在。
 
        这件事情,提醒了卫护历史古迹的人,当年以为是“双赢”的妥协案,其实有着致命的缺点。一个缺点是,一旦主张开发的人得到了拆除古迹的结果,他们也就取得了拖延时间的优势,拖愈久社会关注愈少,要成功恢复古迹的机会也就愈加渺茫。更严重的缺点在:就算古迹真的能够“易地重建”,它和原本周遭的地理关系被切断了,那样保留下来的历史不会是完整的,更难让人感动。
 
        “林安泰古厝”名字的来源,是当时大户林家以开设的“荣泰行”招牌,与所在的“大安”地名并合而成的,古厝后来被搬到滨江公园,跟“大安”差了好几公里,环境大不相同,要如何让来参观古厝的人,理解当年林家盖这座大院的种种思考?
 
        2002年,马英九担任台北市长,龙应台担任文化局长,又有了日据时代重要桥梁“中山桥”的拆迁争议。最后遵循了林安泰古厝的模式,将整座桥一块块卸下来,标好号码,承诺未来“易地重建”。如此解决,很大一部分因素出于文史界人士对于龙应台的信赖,愿意相信她的文化本位态度,她对历史的尊重,可以保障“中山桥”不会被草率处理。
 
        然而,桥还没拆完,龙应台离开文化局长的职位,拆下来的桥,经过将近十年,到现在还支离地躺在河边空地上,“易地重建”遥遥无期。
 
        正因为有过这样让人感觉受骗的经验,所以到了保护台北难得留下来的眷村“四四南村”时,“易地重建”的提议,就很难再有说服人的力量了。几经折冲,“四四南村”就在离“台北101大楼”几百公尺的地方,台北地价最昂贵的商业区,保留了一大块眷村的房舍,让今天的台北人可以具体感受到五十年前离乱状态下,来到这里的军眷们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空间。站在五十年前挖建的防空洞前,眺望再现代不过的“台北101”,那新与旧的直接对照冲击,给人再真实不过的历史感,一下子体会了台北城市身世很重要的一部分。那绝对只能在现地保存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影响。
 
        为什么在这么精华、昂贵的地段,保留这么破旧的房舍?因为台北这个城市好不容易学会了尊重记忆、珍惜记忆。是记忆而不是现实,决定了台北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只有“台北101”是一种城市,在“台北101”旁边留有“四四南村”,使得台北变成另一种更吸引人、更具特色的城市。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资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