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母亲的家》-柯布西耶

《母亲的家》-柯布西耶

        有那么一所房子,不大,正好。建筑面积七十来平方,算上院子,也就占地两百平米。在湖的北岸。对岸是山,连绵起伏。于是风水很好,风景一年四季也很好。

        因着是狭长的占地形状的关系,房间内一直都充满着阳光。庭院外部大多是矮墙,及膝,仅仅标识着这院落与外部的界限。这样,跨过墙,便到了湖边,或垂钓或散步或放空,或什么也不干,都很方便。这样,无论停留在房屋里大面积的窗户旁的哪里,都满眼皆是画了。

        “如果四面都是四季常在的美景,时间长了,就会令人觉得疲惫” ,于是,便有了高墙的设计。用来“遮挡来自北向和东向的视线,部分也包括了南向和西向”,并任由着藤叶蔓延开去,缠绕成厚厚的绿墙,在庭院的那一隅投下会不断变幻边缘的阴影。

        而“一旦美景常在,人们便不会‘再见美景’了”。这样,为了让美景更具有价值,他用一定的比例去限制它,用墙体遮拦它。并“在要害的点上开口”,在绿墙的中间掏了个不小也不大的窗,下面放着石质的桌子和木质的椅。透过窗,能看见平静湖面上的阳光,看见各式的水鸟,看见远处有着常年未化的雪的山脉。怎一个一览无遗。

        院里种着棵怀抱粗的泡桐树,盛花的时候甚是壮观,暗暗地微香。叶密而大,于是绿地上的光斑便零零碎碎,映着那草一起明媚、一起随着风摇曳,翠的让人感到恍惚。——以上,便是这房子外部的自然及人为设定的环境。不用谈及那房子本身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都只会让人感到舒适、宁静、自然。

        这所房子叫“小屋”,这样命名并选择在此设计房子的那个人说过句很有名的话:“住宅,应该是产生幸福的场所”。这房子,是建给他的父母的。而后的一年,便只剩下了他的母亲独自居住。没到过中国的他应该不知道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同样的惆怅与追忆想来是相同且不可避免的。还好,寡居的母亲在这“小屋”里一直生活到了期颐之年,想来在当地也是难得的长寿。

        正门的门把也在正中,里面有机关式的链条连着正常的门锁位置——省力,并且更加方便。进去后是满眼的窗,十一米的惊人长度。有钢琴,可调节长度的餐桌,还有隐式的屏风。

        “母亲”的套间与起居室仅用一块布帘相隔。角落里,是他少年时期设计的裁缝桌。很多设计类工作者都因为种种原因回避回头看过往的作品,而他也许是少数,又或者仅仅只是恋旧。穿过浴室的门后,是杂物房,然后又有门,是与厨房相连的洗衣房。连着用于晾晒的院子。通过厨房,能直接到达锅炉房和客卫,续而又可以回到了玄关。——整个空间布置近乎玄妙。配合着忽明忽暗的天光,让人感觉似乎永远有扇门,而后有新的空间,然后延伸再延伸……

        这样一所房子,有小狗的专属平台及狗窗,为的是让“狗在平台处正好可以看到外面路上行人的脚”。控制窗子开合的转动装置都在建筑外部,为的是不会因为开合让冷风渗入房间中。这样一所房子,屋顶覆盖着若干公分的土,种植着野天竺葵和勿忘我,这样便能控制好屋内的温度……也许只有离开建筑或建筑环境本身,才能看清楚此建筑本身的真正含义。

        正好的大小,合乎环境的姿态,是其多方考虑综合思考的结果。房间不需要太多的功能,适用为佳。景色好,却也适度限制,谦和内敛。十一米的南窗的大尺度,更多体现的是对湖水、对自然的亲近,而并非强烈的拥有独占。流动折回的局部构造,也并非炫耀技巧,实为协调老人的心境。庭院对应着建筑的布局,两者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多样性和流动性。从根本上也是为了老人在使用上的舒适性。

        这小屋背后的故事已不用在此补充。房子建造的那年,正是他《走向新建筑》一书出版的同一年。切除所有不需要的空间,追求最小限度的住宅, 这正是这所房子的目的。而建筑其最终呈现的状态,理应就是居住者在其中自然反应出的状态。空间中弥漫的空气,空气中又充满着的温暖、自在和爱——这都是能够在这个半个世纪前的小屋内亲身感受到的。整个空间极其清淡,空间中的韵律和色彩与外部环境协调的也几近让人忽略。 而将这设计的“平凡”,与国人当下徘徊在形式与标榜中的刻意表现出来的炫,并排对比,前者所展现的诗意及高度已无须赘言。


不是风动,不是水动,仁者心动。

矮墙及膝,方便歇息。

与树生长,伴湖呼吸。

左下角是狗的小窗。能看到路人的脚。

柯布的手稿与实景

有母亲的地方,是家。

那些年,那些人



历史照进现在

夏日,午后。在这里应该能待很久很久。

模型

来源:图文/琚宾

 

相关资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