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曾坚先生:中国现代设计的拓荒者
2011年1月3日,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前名誉会长曾坚先生走完了他86年的完美人生。此前三个月,笔者和清华大学的周浩明教授曾去医院看望曾先生,让我们吃惊的是,病榻上的曾先生仍然认真地与我们探讨中国当代设计如何创新的相关问题。当时的曾先生已完全丧失听力,我们的谈话完全以面对面的笔谈方式进行。正处于兴致勃勃之际,医生制止了我们的谈话,以防耽误曾先生的休息,此时我们已有了不祥的预感。未曾想,这次谈话竟成诀别。此后,每当打电话给曾先生的夫人丁珊阿姨时,均被告知曾先生的健康状况已不适宜交流谈话。
现在回想起来,前几年当我们前往曾先生家拜访时,丁阿姨都热情地邀请我们下次到访,并豁达地调侃“见一次少一次了”。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当噩耗传来,我们的悲伤和怀念之情还是一起涌上心头。
曾先生生前遗嘱,其遗体捐赠北京市红十字会,且不搞任何悼念仪式。我们理解,这真正体现了这位中国设计先驱完美的生态设计观。
曾先生这一代人是属于建设新中国的拓荒者。未满20岁时,曾先生就已积极投身革命,并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涯中,曾先生勤奋好学的天性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突出。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先生一方面从事地下党工作,领导上海的学生运动,为迎接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曾先生也在现代建筑和设计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他能够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里,参与和指导新中国的建筑设计、室内和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诸多领域的工作。解放初期,作为上海人的曾先生在家乡参与组建华东建筑设计院;不久,随着新中国建设首都北京的需要,应当时刚组建的北京建筑设计院的院长金甒卜先生的邀请,以国家需要为重,离开家乡赴京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以北京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设计领导生涯。除参与北京建筑设计院在首都的大量工程项目之外,曾坚先生曾受命担任轻工业部家具研究所所长,对中国的家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这也引发了曾先生个人对家具设计的深厚情结。
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曾先生又参与组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建筑事务所,即大地建筑事务所。此后,80年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开始启动收复香港主权的日程。考虑到中国大陆经过十年动乱,在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与香港及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国家决定在香港和深圳设立华森建筑与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协调和组织香港与大陆之间设计方面的合作;同时,也为中国诸多设计领域的改革开放奠定基础。曾坚先生担任了华森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直到今天,经过数代领导和设计团队的华森仍然是中国设计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80年代后期,曾先生从当时的领导岗位离休以后,非但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进入了他人生中最后的辉煌时期。随着中国建设高潮的迭起,室内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曾先生被众望所归地推举为首届室内设计协会的会长,并长期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当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各个重要城市及其多彩的生活,不得不提起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同样,我们无法忘记曾先生在此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他长期担任室内设计协会会长及后来的名誉会长期间,除日常工作之外,他对中国的家具事业十分关注。曾先生不仅著书立说,还担任评委对我国家具设计的教育事业进行指导,且通过身体力行地与家具企业的合作,努力探讨中国现代主义的家具设计。
回想曾坚先生的完美人生,笔者以为,其形成和成功来自于曾先生对事业的认真态度、对学术的勤奋执着、对人生的充实理解和对日常生活的趣味追求。
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句话在曾坚先生身上体现得恰如其分。在这方面,笔者印象最深且无法忘怀的是,1999年至2008年这10年、笔者多次与曾先生共同担任香港、深圳、广州等地国际家具博览会评委期间,所见识到的曾先生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由于每一次的家具博览会规模都极其巨大,评委的工作异常繁重。实际上,真正对所参评的作品进行面面俱到的评选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大部分评委也都是以某种程度上的权宜方式完成评选。而曾坚先生宁愿起早贪黑,也要将所有的参评作品和展位做认真的记录和评选,而后从中评出满意的结果。当时我们的评委中还有来自芬兰的当代著名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和中国著名学者胡景初先生等,他们都是设计界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对评选过程自始至终持十分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他们几位的鼓舞和带动下,其他评委都能积极投入到繁重的评选工作中,从而能够公正而全面地选出当时的最佳作品,并以此推动中国的家具设计及制造事业。今天,中国的家具企业已跃居全球家具产量及家具出口的首位;今年,中国又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自然有家具行业的一份贡献。在此,我们不会忘记曾坚先生曾在此领域做出的努力和巨大贡献。
曾坚先生的勤奋是非常著名的,并且他的勤奋与眼界密切相关。例如,他是中国最早关注人体工程学的学者和专家,并在80年代初就已编译人体工程学方面的专著,对我国的建筑、室内和家具等设计领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先生对世界的设计发展潮流十分关注,尤其钟情于北欧设计。即使在中国改革开放前长期封闭的状况下,他仍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北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建筑、室内、家具和五金等设计领域的相关资料,笔者与曾先生的相识与相知就是来源于北欧设计的缘分。得知笔者留学芬兰和瑞典之后,曾先生立刻鼓励笔者对北欧的设计大力推介,并热情联系出版机构安排相关文章和著述的出版。同时,也请笔者为他购置大量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当代设计的文献资料。更令笔者难以忘怀的是,曾先生为笔者所著的几部著作作序,并为此与笔者进行反复的交流。
曾先生的勤奋和认真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的文章和学术著作严谨的态度上。例如,曾先生为《中国建筑师材料手册》所撰关于室内人体工程学及设计尺度方面的论文,为此论文,曾先生不仅自己三易其稿,且与笔者在内的许多相关学者讨论切磋,最后坚持让笔者校对并补充欧美的最新相关资料,以求为中国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信息。
曾坚先生勤奋刻苦的工作习性为他带来了充实的人生。从年轻时代参加革命,作为地下党为新中国的建设出生入死,到解放后亲身经历新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即使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和审查,他也将其看作是充实人生的一个环节,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长期担任建筑、室内和家具等诸多设计领域的领导工作并没有埋没曾先生在设计方面的天分和对设计的热情,除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之外,曾先生也以他丰富的设计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展现他振兴中国设计的梦想。
在曾坚先生主持和参与设计的许多室内和家具项目中,有些目前还在使用和生产当中,并为后来的设计师带来灵感和启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曾先生人生的最后十年,他尤其关注中国当代设计的创新、生态、人体工程学和对材料的设计探讨问题,所有这些也是中国当代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曾先生对日常生活的趣味追求在业内是非常著名的。几乎所有去曾先生家拜访过的同事、朋友和学生都会有两大感触。首先惊讶于曾先生这种大师级的领导人物居然居住在较小空间的住宅里。尽管有多次机会,组织上计划给曾先生调配更大的住房,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仍然坚持居住在30年前分配的“部长楼”里。但随后,人们几乎是惊喜的发现曾先生的家别有洞天,充满趣味。正如丁珊阿姨所说:“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来源于这种趣味,有了这种趣味,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曾先生自年轻时代就喜欢摄影并将这一爱好保持终生,除为很多朋友和同事留下大量的图像资料外,曾先生为家人摄制了更多珍贵的艺术之作,并将这些充满情调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布置在家居的各个部位,使人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品味。然而,曾先生的趣味更多地体现于他自己设计的家具和五金配件,并将其充分地应用在家居的各个相关部位。例如,曾先生的书房中的每件家具都是他精心设计的结果,这些家具从写字台到书柜、从办公椅到床架,处处都展示了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和巧妙处理手法。曾先生的办公桌不仅使用方便,且能将其中的抽屉在两边自由拉出,方便家人或来访者与他共同使用。曾先生设计的书柜和搁架等,不仅选用世界各地最合理和最有特色的五金配件,且时常包含有曾先生自己的设计创作。此外,在厨房、卫生间、卧室和过厅等等空间中,曾先生的这种设计趣味处处体现,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尚的品味。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数千年文明的延续依赖于每一代“中国的脊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中华民族都为自己、为世界贡献出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当新中国建立并面临险恶的国际环境之时,以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的脊梁”披星戴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赢得大国的地位,从而使中华民族在险恶的国际大环境中昂然屹立,并争取到越来越强有力的话语权。当中国进入长期的和平,人口的成长成为人类发展的巨大负担之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成为新一代“中国的脊梁”。当中国逐渐摆脱基本的温饱状态并逐步进入富足的社会之时,以曾坚先生为代表的这批中国现代设计的拓荒者们,也是另一类“中国的脊梁”。他们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品质和趣味的丰富和提高,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手足情深”,同行忆曾老
曾坚和我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时是同学,他勤奋好学、谈吐风趣,待人和气。他特别爱好家具、灯具的设计,又喜欢摄影,深得大家器重……他为居民生活激发的创作思想,正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及创作源泉。
——王吉蟲
他是一个办事有原则,事业有责任心,工作兢兢业业,组织观念强,工作调动多,服从分配的人;与同志同事相处十分随和、关系融洽,很有亲和力。大家说曾坚做啥事像啥事,讲啥话像啥话。的确如此,譬如他能讲上海话、北京话,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还会广东话。
——张乾源 李良玉 夫妇
来源:《家具与室内装饰》文:方海 编辑:孙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