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设计书刊 >> 中国室内>>德式思维

德式思维




德式思维

旅德随笔

 文:王辉

 
        德式思维之一:德国并不算是一个有趣的国家,但不等于尽做无趣的事。德国建筑的形式并不是主观的,它往往源于简单的功能性思维,而最终的结果却有着强大的形式表现力。
 
        三个建筑证明了这点,这绝对是德国甲方使然:
 
        1. Reichstag德国议会大厦:自从1933年国会纵火案后,Reichstag德国议会大厦的顶子就可有可无,至多是个象征。而Foster(福斯 特)起初的投标方案并没有穹顶,倒是Calatrava(卡拉特拉瓦)当时的方案更像现在这个样子。或许Foster(福斯特)是被迫做了这个顶子,但他 把这个过时的象征物变成了对城市的全景环步体验,以及下方会议厅的捕光器。

Reichstag德国议会大厦外观

Reichstag德国议会大厦穹顶夜景

Reichstag德国议会大厦穹顶内部

 
 
        2. Potsdamer Platz 波茨坦广场:两厢建筑夹一条街,几乎是最无趣的街道形式,但Piano(皮亚诺)给街道盖上了几百米长的顶子,把它变成了购物中心,使这里的商业彻底咸鱼翻身。
 
        3. Hauptbahnhof 中央火车站:GMP的这个设计完全是服务于几条轨道的换乘,没有废话,却空间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强大,让换乘的人仿佛是置身于一个机器系统中,体验时空交换的效率。

Hauptbahnhof 中央火车站

 


        德式思维之二:简约中的古典诗意。
 
        德国人追求简单,但能把自己对朴素的追求和希腊精神联系起来,使简单的物质主义有了精神内涵。Winckelmann(温克尔曼,文中亦称温爷)创立了这 个思潮。Schinkel(辛克尔,文中亦称辛爷)继承了温爷的崇尚希腊之风,他的设计无不体现温爷所言之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辛爷的风格趋希腊化自 不待言,比较下他的旧美术馆(Altes Museum,Berlin)和柏林音乐厅的空间格局和装饰手法,颇能明白温爷的观点。这两个建筑都在入门前有大台阶和大柱廊的铺陈,但门厅空间进深很 窄,一步就跨入大空间,让建筑中最有力的部分没有过多的过渡,而是一目了然地映入眼帘。
 
        大空间的几何性也简单,老美术馆的圆厅、音乐厅的鞋盒空间,都用比较单纯的藻井划分,用重复的几何来塑造整体感。辛爷的建筑尺度并不小,外观上表现得很雄 性,但他擅长用纤美的线条、和谐的装饰使室内有种女神般的高贵。老美术馆柱廊背后的实墙,用手绘的石材装饰,艳红的色彩让人心潮澎湃,而简单的几何排列又 让人心静似水。音乐厅里的小音乐厅天花是张打开的棚架,龙骨的放射线一统空间,而纤细的骨架线条又使小音乐厅充满了女性的温馨。这些希腊化的高贵配合了功 能需求的简单,毫不做作、直截了当地陈述了使用需求,有种精神上的清新。
 


柏林旧博物馆(Altes Museum,Berlin)入口


柏林音乐厅内景


        德式思维之三:体系化的训练。
 
        到柏林了,就得拜拜现代主义祖师爷们。Bauhaus Archive(包豪斯档案馆)周边已被不断开发,包括不远处,马路斜对面的斯堪地那维亚的多国使馆。但这个建筑周边的环境仍然很纯洁,长长的坡道越过展 厅,把人带到远离城市的另一侧入口。Gropius(格罗皮乌斯)坚信艺术和手工艺是训练建筑师的双刃剑,并由此产生了系统的训练方法,这个体系让我们受 益至今。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先锋运动只有德国这一枝结了桃李,而其他的只是盛开些英雄主义的奇葩。家具和建筑是Bauhaus最显赫的成就,放在两端大 空间,而作为基础训练的材料研究(Alberts阿尔伯特)、分析绘画(Kandinsky康定斯基)、人体(Schlemmer施莱默)、基础设计理论 (Klee克利)等等,陈列在中间。当年的这些艺术家,其实是各行其道,但Bauhaus有能力聚拢一批人,并把他们放大成一个整体,足见德国人整合能力 之强。Bauhaus的档案是个整体,让人既见树,又见林。好在这片林终于飘到中国,再过几年,世界人民都会去中国美院参观Siza(西扎)设计的 Bauhaus档案馆了。
 


Bauhaus Archive(包豪斯档案馆)外观

 
        德式思维之四:形态的类型化。
 
       柏林大街上的建筑,可以概括为有品的类似。这不是什么坏话,因为中国大街上的房子,也可以概括为无品的类似。中国的类似,全然是因为作为商品的房子,被 市场认可的可销售的模式太少。而柏林的类似,在于这个城市的形态是由城市建筑有限的总图和轮廓线类型构成。八十年代末,柏林大搞IBA国际住宅展时,正是 我接受建筑蒙学之时。那时迷恋Rob Krier(罗伯克里埃)的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建筑布局》 和Urban Space《城市空间》这两本书。
 
        在这个由Rob Krier(罗伯克里埃)规划的由两排多层独栋构成的街区里,Krier(克里埃)的设计排在最前排,做成一种社会住宅式的板楼,隐喻维也纳的Karl Marx Hof(卡尔马克思大院)。Rossi(罗西)的设计站在最后一排,与战争中幸存的原挪威使馆对称。经二十余年,叶茂树高,内院里难见建筑全貌,建筑隐退 了,街坊永恒了。我十七年前曾造访过这个街区,现在再回来,时过境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后现代的群星都星光不再,但类型的思想,还是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说明一种无趣的理念未必造就无趣的结果。

        德式思维之五:从小事做起。
 
        最近中国社会天天有料,我们已经习惯了靠猜测来做判断的思维方式,因为上位的信息永远是半掩半盖。如果要在全社会养成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性有所诉求的习惯,就要从在意每件设计小事做起。
 
        柏林火车站站台用ABCD字母分段,因为火车停靠时间很短,我先是猜自己买的票是在哪个字母区间,为早点儿上车做准备。结果,不期然看到一张表,把这个季 节每小时的每班火车停靠的位置都标得一清二楚。每辆车长短不一,车厢标号也不一,而有了这张表,上车的位置一目了然,绝不会因赶车赶出精神病或者心脏病。 这设计靠谱,这技术也就德国有。那一年意大利我在Verona(维罗纳)买了张头等车票去Milano(米兰),看见上一班车的头等厢在车头,于是我就在 前面等。没料想,下班车来了,头等厢挂在最后,等我从站台前头跑到站台另一头,生生地看着火车开走了。德国这种靠谱的设计才真正体现了设计无小事,小事设 计好了,大计才能实现。

        德式思维之六:情感与理智。
 
         德国不乏浪漫主义传统,她的很多文化运动听起来就充满激情,如狂飙突进、青春风格,但做成的事没听上去那么猛,发乎情,止乎礼。今天在Alte Natiinalgalerie(旧国家画廊)看到一批辛克尔的油画,其中有几张画哥特教堂的非常引人注目。有两张辛爷用逆光的方法表现教堂立于岛上,更 突出了教堂的玲珑剔透,深邃神秘,虽是一团乌黑,却轻渺如云。而他画顺光的米兰大教堂顶部,也是用很非物质化的手法来画的。

辛克尔画哥特式教堂
 


辛克尔画哥特式教堂

 
 
        画归画,当辛爷真设计个哥特式教堂,他却不用那些去物质感的装饰,而是做了个体量感极强的教堂,没了哥特的神韵。这是为王储设计的教堂,本来计划用古典 式,却碍于王储的偏好改成了哥特式。辛爷取消了边廊,但本堂的柱子和外墙分离,形成双墙。这个平面的推敲极其精致,对哥特的激情变成了热情,孟浪的情感化 为理智的推敲,浪漫主义变成古典主义,哪里看得出是拿着油画笔的辛爷,分明是端着三角板的辛爷。呜呼,激情蒸发成了热情。
 


辛克尔设计的哥特式教堂



        德式思维之七:量的约束。
 
        在德国吃了几顿饭之后,我发现德国餐馆的杯子无论造型如何,都会有个刻度,让饮料的体积一目了然。我喝了那么久饮料,只有到了德国才有量的概念。量和质二 者本身就不可分,要有品质,先得有量的约束。比如一支很赚钱的基金,大家都来投,溢出了量的平衡点,就赚不了钱。我们许多设计,就是毁在甲方没有量的约 束,爱用利益最大化这种厚颜无耻的词儿把好东西再放大一些,结果稀释了优点,效果适得其反。一个没有节制的国度,应该学习一下德国,在最基本的事情上都带 上刻度。一方面能监督卖方不偷斤短两,一方面又提醒买方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带刻度的杯子

 
        德式思维之八:不复杂的复杂。
 
         Max Dudler(麦克思杜德乐)设计的洪堡大学图书馆,充分证明了简单想法的不断地理性推演,可以制造出一个复杂的体系。这是个外围布置书架、核 心进行阅览的布局,阅览室使用天光,并形成台阶状中庭。这么一个简单的剖面想法,演绎出的平面布局既一目了然,又有空间层次。Dudler(杜德乐)是 Ungers(温格斯)的学生,理性主义的传统代代有人。
 

洪堡大学图书馆外观
 
 
洪堡大学图书馆内部


辛克尔头像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