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叶铮:地域文化与全球化发展

叶铮:地域文化与全球化发展

        世上曾有过无数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现状却各不相同。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如今已成老生常谈,初听此言,觉得讲得没错,既漂亮又充满激情。但仔细推敲,此言不适合所有的文化传统,有些文化传统,在当今强势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下,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与生命力。而有些文化形态,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则难以继续发芽成长!甚至就此归宿於历史的博物馆或文字记载,更有些则濒临消失的边缘或成为文化植物人,躯壳依旧,灵魂远去。

        看清现实,并非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同样能适应今天的气候土壤。曾经因交通和信息的封闭,造就了形态迥异的地域文化。如今,若大的地球亦变为地球村而已。交流的畅通,使世界充分相融。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博弈中,全球化进程及价值观已成当下强势的主流文化。而西方社会在这场主流文化的撞击中,已优先夺得主控权。面对如此背景,适者,则继续生存发展;不适者,则面临出局的选择。现实的选择与困惑不仅反映在建筑设计领域,更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文化基因决定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前途和命运!
                   
        多少年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追求,始终是设计人内心的梦想。早在业内沸沸扬扬的立场观点,体现着设计人执着的追寻。但现状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成效几何呢?!更让设计人困惑的是,众多的努力方式却不知何从突破:有符号说、建构说、空间说、意境说……也许是出于情感上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成寻求传统文化发展的呼声。因为,人们深感曾经有过的辉煌难以通过现代化的语言方式再续今日。设计人在迷雾中寻思、在困惑中迷失、更有在呼声中作秀……

        有一个例子,似乎能帮助问题的破解。在全球化进程中,东方邻国的日本,曾是中国文化狂热的追捧者。而今,在与西方价值观念的撞击中,其传统文化成功地脱颖而出,做到了传统性与当代性、地域化与全球化的协调发展。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日本设计师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功将本民族文化纳入了当代发展的潮流,其作品让世界一看便知道是“日本设计”。同时在保留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成为当下最时尚的表现语言之一。

        同属东方文化的传统,甚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忠实的学生,日本国在历史上几乎搬动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对汉字的输入、抑或是文化形式、还是建筑风格地摹仿等等。中国文化几乎在历史上占据了日本文化的绝大部份空间。草估一个数,应该有百分之九十的比例吧!问题是如此相同相近的文化传统,如今何以产生相当的差异呢?!

        问题恰恰出现在这最后的百分之十里面。这最后的一小部份,保留了其本身的文化的特质,成为明治维新后发展的潜在动因。可以说,前面的百分之九十,帮助日本在历史上迈向了现代强固的边缘,后面的百分之十,又使日本跻身当代世界经济、文化强国的行列。

        无论过去和现在,从来都是好学生的日本国,从来也不会在学习崇拜外来文明中迷失自我。正如昨日对中华文明的摹仿一般,如今又开始追求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文明。然而在崇拜与追随中,却始终守护着自我的独立精神,丝毫没有丧失自身的文化定律。比如,在东京如此现代的大都市中,到处林立着现代化的建筑,却不会存在西方建筑师的试验田。这说明日本的学习与引进,完全服从于自身美学的观念需求。又比如,日本产的各类产品,总是将质量最优的投放到本国市场,将次一些的产品销往其他国家。甚至于日本的风月场所,也仅提供本国公民独享,谢绝所有外国来者,这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的。如上事例说明日本的自爱自尊已超乎世界各国的普遍程度。可见,在学习开放与坚守保护的过程中,日本都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真诚与努力。吸取与坚守成为他两条腿行走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时候都不会顾此失彼。问题关键是,在学习吸纳的过程中,日本依然坚守或是改变了小部份的学习内容。恰好因为这小部份内容,成为当代日本建筑设计走向世界的传统宝藏与民族性特质。如此情况,不但局限于我们所熟悉的建筑设计等领域,更表现在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

        十九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著名的明治维新,开始政体改革、全面西化、开展工业革命。由此成功奠定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型,并使日本在日后迈向现代强国的行列。当时,正值清朝同治与光绪年间,尔后的中国亦相继出现无数有识之士。同样推举政体改革,主张工业革命。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他们无疑都是杰出的改革派,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归根结底,文化基因不同!

        翻开世界现代建筑史,为何日本能涌现一批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呢?从丹下健山到隈研吾。而面对我们如此众多的设计群体,如此众多的建设项目,却难以出现一批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师?问题的答案依然是文化不同。就算偶而出现一个富有现代感、又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设计案例,也时常会被人感觉为带有明显的日本味倾向。悲也!人们不难发现,当代这批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几乎都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如黑川纪章、隈研吾、安藤忠雄等等。他们都直接从日本传统的建筑文化中汲取养分。甚至许多是高度相似,直接移植提炼而成。仔细观察,这些如今依然活跃在当下设计语境中的传统内容,基本都是历史上从中国吸取后被改变的,或是保留原日本民间文化的那一小部份内容。

        如下,让我们进一步破解在建筑设计领域中,那百分之十的差异性,并通过建筑表象的差异性,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他们有相同的山水观,继而产生相近的园艺形态和审美观,浓缩对天地自然的尊重与理想。他们有相同的建构性,都以木制建筑为本,都有类似的东方大屋顶和出挑的檐口及斗拱造型,还有许多其他相同或相近的建筑造型等等(见图-1、图-2)。可以讲,从观念到形象,甚至营造技术等方面,都产生高度的相似性。


图—1.京都二条城


图—2.京都仁和寺的斗拱木结构

        除传统相似性外,从设计的视角,略谈几处不同或是被变动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立面中的木作门窗花格的图案,是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图案精致复杂,以至于大多数设计人员都无法完整地默写其造型。而同样的立面门窗图案,到了日本就简化为有序的垂直平行线排列,或是矩形方格子的造型语言(见图-3、图-4、图-5、图-6)。而这一简化的因素,在当代的日本建筑,乃至世界建筑中,被广泛应用,构成了现代式的界面设计语言。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及其他著名建筑师的许多设计就是典型的案例说明(见图-7、图-8)。这一变化,典型反映出“有序”的文化特征。


图—3.日式传统立面的垂直平行线(吉岛住宅)


图—4.由和纸与木线条构成的图案风格(广岛某住宅)


图—5.日式传统移门图案(黑泽家住宅)


图—6.日式酒店大堂中的格子界面(祗园畑中)


图—7.东京上野公园现代美术馆的平行线构成


图—8.隈研吾设计的东京东急饭店(室内立面)


        其次,另一不同点,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的陈列装饰上。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极为考究,从功能的详尽细化,到装饰陈列的众多布置,空间中琳琅满目,能工巧匠又使空间多姿多彩。无论是为官还是为商,皇宫还是民间,都不同程度普遍追求装饰华丽的效果。这一现象至今仍风靡整个设计界。

        而传统日本的室内设计,一直保持高度的简洁单一,装饰风格较为平朴利索,极少有家具摆设。即便是皇室的室内设计,也同样显得十分干净简洁(见图-9、图-10)。同时,在室内功能的组织上,传统日式空间几乎就是当代的多功能复合空间。同一空间,在不同的功能时段,分别上演不同的角色,白天是客厅、茶室,夜晚就是卧室……。而如此复合高效的空间利用,却鲜有家具陈设的出现。通常空间中只有一低矮的茶几与几个座垫,其余生活用具一应被藏纳于立面的壁柜之中。而榻榻米草席纵横有序,呈几何状网格布局,并有效形成了平面空间的模数控制。室内气氛高度安宁素静(见图-11、图-12)。这一变化,可反映出“简洁”、“高效”的价值追求。并在当代简约主义的建筑观念中,得到有力的发展(见图-13、图-14)。


图—9.简洁干净的传统日式室内风格,京都龙安寺


图—10.简洁的传统室内设计(长野松本某住宅)


图—11.修学院中的屏风移门,使空间设计格外简洁


图—12.桂离宫内的御床平朴安宁, 榻榻米草席构成平面模数化空间


图—13.简洁的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室内空间)


图—14.简洁的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室外立面)

        其三,就是围护墙体与入口大门的变化。通常,在体现身份与权贵的围墙及门头设计上,传统各国都是不惜重金浓墨重彩,而日本皇室贵族却轻描淡写,包括居室内部,见人类文化遗产的桂离宫、修学院离宫(见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其垣(围墙)、门头的造形取材,无不追求简朴、低调。这一变化,又反映出“朴素”、“自然”的审美倾向。同如今的生态绿色思想也一脉相承。


图—15.桂离宫中的御成门


图—16.桂离宫中的穗垣(围墙)

图—17.桂离宫中的御幸门


图—18.修学院下离宫中的东门


图—19.修学院离宫中的御座所

        其四,对于建筑的内、外关系上。中国传统建筑的亭子与宅子是两个不同的建筑概念。亭子是无墙有顶的建筑,而宅子是有墙有顶的建筑。而传统的日式建筑中,宅子通常集于亭子的特征,同时兼备宅与亭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建筑的外墙一般是固定的。而日本建筑的外墙是可被自由移动的,如此开放自如的日本建筑,充当墙体的时常是由纸和木框架构成的移门。合上为壁,起到分隔内外的建筑功能。打开为亭,充分享有室外的无限风光。人在室内,却能坐拥屋檐外的一片世外景致。其自然造园的精彩,瞬间被吸纳到整个室内,相比简单平朴的室内空间,使人更加留恋外面世界的多彩。这一建筑现象,无论从皇宫还是民宅,却无一例外。这便深刻揭示出,由建筑设计所映射出来的日本文化的“外向性”特征,即心系外界,座内向外,使人永远审视着外面的一片天地。(见图-20、图-21、图-22)


图—20.带有亭子风格的住宅空间


图—21.从下离宫中的寿月观向外眺望


图—22.桂离宫中敞开的立面,笑意轩

        从上述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似乎可大略窥见出日本文化中“有序”、“简洁”、“平朴”、“ 向外”的内心世界。如此文化特征,都不同程度被当代文化所包容。而这些传统特质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文化基因。

        “有序”,是指设计中的秩序感、从中体现出理性、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规律探求的处事态度,即求真务实的思想。

        “简洁”,直接导致设计中简约主义的盛行,同时在简洁中体现高效。从中反映出节制务实的心态。

        “朴素”,是一种境界,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清淡的审美观。而物质的简朴,最终导致内心的丰富与精神的禅意。同时,朴素的思想伴随着对自然的尊敬,在过去是一种人文修养,今天更是一种生态思想。

        “向外”,坐拥观景,共享他方,其实深刻蕴藏着由内向外的索求需要。从学习摹仿到扩张侵略的极端形式,无不反映出这一文化基因的特质。

        任何建筑图式,都能反映深层的文化心理。导致社会发展变革的深层动因,往往潜藏于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日本,正是有“有序”、“简洁”、“朴素”、“向外”这些文化特质,使得日本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中依然保持其文化的生命力。

        借鉴日本建筑设计的昨天与今日,让我们发现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有赖于日本传统的文化基因这一事实。这些文化基因,使它的传统与当下能一脉相承。而我们今天在提倡本土传统文化的同时,更需理性审视我们曾熟悉的传统。从中有什么样的特质能顺应当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依然能在当代语境下持有旺盛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科学剖析。因为,并非所有文化,在任何时候都能与时俱进。

        最后,我所提出的事例、观点及比较,想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如此笔墨重提,只是因为中国室内设计界时常出现的盲目表现与言论,希望大家理性分析自身传统,科学对待今后发展。民族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再继续,需要得是理性深刻的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句煽情口号!设计师们,切勿情绪化,切勿被盲从、被忽悠!

相关资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