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叶铮:审美与道德

叶铮:审美与道德

文:叶铮

        一、美是灵魂的真实写照
        1-1.美是灵魂的显现形式
        生活中,我们发现着美、欣赏着美、创造着美。不论是艺术家、设计师,抑或是普通的爱美者。
            对于审美,我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都是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是灵魂的真实显现。
            因此,对美的评判,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因为,美反映了人格品性,反映了灵魂的潜意识表现。
            如此情况,我们随处可见。如:生活中,不同的装扮反映出不同的品位;旅途中,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美景,则可能持有全然不同的态度,这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禀赋。
            又如,设计师对不同表现风格与形式的追求,反映出设计者不同的人生品格。好比不同的绘画艺术,直接表达出不同画者的趣味品性。
            同样,不同需求的场所环境,亦需相应的设计样式相匹配,即“场所精神”的表现。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17世纪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曾指出:“建筑美不仅是一个美学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
            由此可见,审美是表,道德为本,美是灵魂的表现形式。
        1-2.审美体验的真实性
        在审美面前,人人都显得真诚、真实,这是审美的一大特征。
        审美体验,是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生命体验,因此自然本能的表露,将成为审美真实的反映。
        人,能包装自己,欺骗他人;人,能讲假话,办违心事。但是,只有对审美爱好的选择与体验,人们假不了,他(她)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真实的选择。
        审美的可敬可畏,就在于它超越人类的理性判断,真实地显现出每个人的灵魂品格。因此,对人的认识与鉴别,完全可由审美层次的鉴别入手,恰如“验血型”一般,真实可靠。
        1-3.创造与欣赏、输出与输入
        对于创造美的人而言,人品决定着他(她)作品的格调与品质,这是输出。
        对于接受(欣赏)美的人而言,人品决定着他(她)对何感兴趣,这是输入。
        输出与输入,即创造与欣赏,也需要同处一个境界,方能相互沟通与理解,就好比频道波段对接。输入者遇到适合的审美品格,如同唤醒沉睡在内心深处的种子,使之发芽成长。
        如果输出与输入,不在同一个频道波段,那就无法进行欣赏沟通,所谓的“对牛弹琴”正是这样。
        恰恰是因为不同的精神禀赋,造就出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而不同的内心世界又反映出不同的审美喜好。“品”成为联系先天禀赋与后天喜好的纽带。
        输出什么,由“品”决定。
        输入什么,也由“品”决定。
        看一个人是如此,看一群人也是如此,看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更是如此。
        二、审美境界与人格品性
        2-1.审美八大境界
        审美表象,千变万化。但按其审美品性的境界来看,可归纳为八大审美境界。见审美与品性图示表(表-1)。图表将审美总体分为两大范畴,以±0.000线为分界线。分界线以上为美的世界,共分为四层境界。由低至高递升,分别为“愉悦”、“优雅”、“诗意”、“神圣”四个层次。分界线以下为丑的世界,也分为四层境界。由浅至深递增,分别为“平庸”、“矫饰”、“恶俗”、“恶心”四个层次。

表-1

        2-1-1.愉悦
        愉悦,层次(1)。就是通常所指的漂亮、好看、有趣……能吸引人,使人得到快感,具有赏心悦目的功能。如此审美境界,是纯视觉感官上的体验,也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审美表现。其跨度之广,可从日常生活的装扮点缀,到惊艳旷世的大家之作。一般而言,此类审美一般通过装饰性语言来呈现,并由具体之“物”为媒介。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善良、聪颖、浅薄……
        2-1-2.优雅
         优雅,层次(2)。由纯感官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美丽中更见其智慧,显示出高雅而有涵养的气质。那份理性的呈现,体现出一种对美的世界的探究和洞悉,是专业智慧的积累,是审美规律的揭示。比如:“黄金分割”、“空间秩序”、“抽象关系”、“消解与粒子”等等原理。这样的积累,构成了专业的历史,更多的揭示,仍在未知的发现与创造中,如同美学领域的科学家那般。而如此在智性基础上所洋溢的优雅,亦同样千姿百态:或舒缓、或伟大、或高贵、或矜持、或纤柔……
        无论古今,优雅都是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审美情结,更是美之奥秘的真理显示。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高贵、理性、涵养……
        2-1-3.诗意
        诗意,层次(3)。什么是诗意,就是面对自然,那种潜藏于表象之下,难以言表的内心体验。
        诗意的产生,好比自然(环境)表象中深藏的灵魂(神性),与人内心深处的灵魂(神性)相邂逅的瞬间所激发而出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状态,远远超越人类的语言范畴。它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是感官理性上升到情感深处的内心体验。通常,有诗意的环境,都有强烈场所精神的地方。可以说,诗意是神灵借助自然凡物,通过具象感性的方式,所传递给人的精神启蒙。
        诗意,同样是多样的、复杂的、朦胧的、难解的。有些诗意,对某些人显得容易理解,而对另一些人,则显得晦涩难懂。这是各自生长的环境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对诗意的感受则会产生较大差距。因此,对诗意的体验,更需要一颗敏感丰富的心灵,一个忘我崇高的灵魂。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崇高、丰富、超凡……
        2-1-4.神圣
         神圣,层次(4)。人间稀有之审美境界。是借助审美,由人的内心情感上升到“法”与“真理”的心灵体验,是一种震撼灵魂的审美过程。如此境界,完全超越了自我,展现出对不可抗力的膜拜,对自然、真情、真理及宇宙秩序的敬畏,是一种对“法”的觉悟。如此神圣之美,传递给人那种不可侵犯、亵渎的力量,是超越天地间永恒精神世界的归宿。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神性、伟大、无我……
        2-1-5.平庸
         平庸,层次(-1)。此类情况,完全是无个性、无美感。是创造力高度贫乏的表现,是天资愚钝的反映,是丑的开始。这样层次的人,往往对美丑不知所云而无法独立鉴别,是无明的直接表现。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无明、愚钝、麻木……
        2-1-6.矫饰
         矫饰,层次(-2)。主要表现特征是,费尽心机、矫揉造作,为显示与众不同,故作姿态。如此境界,同样是由心智引发的表演秀。但,终因其表演不是出于真诚的审美体验和感知,同时表演者的才能,远不足以支撑所表演的欲望,最终弄巧成拙,大有装腔作势之举。
        其中,不乏极具才能的专业及非专业人士。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卑劣、伪善、做作、阴暗……

        2-1-7.恶俗
         恶俗,层次(-3)。此境地为极端的俗气。它反映出人性中极端的自我膨胀,而自我膨胀的审美表现,就是无节制的过度装饰,且丑陋不堪。这同样是情至深处的另一番体验。因此,恶俗完全是建立在贪婪、投机、痴迷等情感基础上,所培育而出的视觉形象,是内心需求的真彻流露,是罪恶的外衣。
        由此想起建筑史上的名言:“装饰即罪恶”。其实,装饰本身无所谓罪恶,修改一下此言:“装饰能成为罪恶的帮凶”。
        然而,对迷恋恶俗者而言,其本身并不认为是丑,相反视为大美之境界。如此现象,不论古今中外,不论地位学识的差距有多大,大凡那些极端贪迷者,都会拥有同样的审美追求,并不约而同地对同一类感觉痴恋,并被有力的表现出来。他(她)们是邪恶世界中的强者。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贪婪、投机、黑心……
        2-1-8.恶心
        恶心,层次(-4)。如果讲,神圣是美范畴的至高境界,那么恶心就是丑恶范畴的极致境地,它如同神圣一样成为稀缺资源。如此扭曲的心态,如此畸形的人格,所表现出来的非正常视觉形式,本质上是邪恶灵魂的再现。此类恶心的审美境地,彻底浸透在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精神体验中,其丑陋不堪形容。
        所对应的人格品性是:无耻、畸形、魔性
        2-2.八大人格对应
        从上述八大审美层次中,可对应出八类生命等级。所谓生命等级,系指生命的精神等级。
        层次(4)圣人:高度明知明觉,洞悉宇宙间“法”与“理”的无我之人。如:宗教人士、哲学家……
        层次(3)贤哲: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能领悟天地真谛、真情的人。如:诗人、哲人、艺术家……
        层次(2)智者:内心高贵睿智的文人雅士,对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气质。如:学者、科学家、设计师……
        层次(1)凡人:凡人中的能人、匠人。聪颖而有善意,却有所单薄肤浅。此类人群基数甚广,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各专业精英。
        层次(-1)凡人:凡人中的庸人,对精神追求麻木不仁。同样是大多数人群。
        层次(-2)小人: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伪君子。具有较强欺骗性。往往是缺乏足够的真诚,又爱表现自我的人。如:艺人、设计师……
        层次(-3)恶鬼:利欲熏心、丧心病狂、背离法理、自我膨胀,甚至罪孽深重的人。如:不法分子、黑心商人、权欲超重者、下流艺人和设计师……
        层次(-4)恶魔:心无法理、唯我中心、横行无忌,且毫无罪恶感、廉耻心的人。这些人,能亵渎一切神圣事物,并且永无底线。与层次(-3)中的恶鬼相比,同是邪恶之徒,前者为“利”而邪恶,后者为“乐”而邪恶。
        2-3.神性、人性、魔性
        从圣人到恶魔,包含了生命的整个层次结构。这种生命层次,同宗教思想有着十分的相似性,见神、人、魔对应图表(表-2)

表-2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带有原罪,原罪就是“自我”。当人的自我不断膨胀,人便逐渐背弃“自然”,走向魔鬼的世界。
        佛教又认为:人有慧根,慧根的深浅,决定修行的高度。慧根,使人明知明觉而走向佛的世界。但是,人若无明,则会使人远离神圣,使人贪、痴、嗔,最终走向魔的世界。
        我们从表-2中可见,凡人、智者、贤哲到圣人,从基督的思想背景下来理解,就是对自然不同程度的敬畏,分别表现为“模仿”、“透视”、“融入”、“无我”四种境界;反之,从凡人、小人、恶鬼到恶魔,膨胀使人不同程度的背离自然,分别表现为“漠视”、“扭曲”、“践踏”、“唯我”四种境界。
        同样,从佛学的观点来看,由人到佛的觉悟过程,恰好是凡人到圣人的觉悟过程。分别表现为“聪颖平凡”、“高贵睿智”、“天人合一”、“明知明觉”。而从凡人到魔鬼的过程,也是无明发展的过程,又分别表现为“平庸愚钝”、“伪善做作”、“利欲熏心”、“心无法理”。
        在此,“自然”、“佛”、“神性”同处一个层面。可理解为神圣的概念。即一切真、善、美的总和,一切“法”与“理”的象征。
        所谓“法”,就是指宇宙秩序、自然规律,隶属于自然科学的领域。
        所谓“理”,就是指真理、情理,隶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
        而觉悟,可视为对“法”与“理”(神圣与真理)的感悟追求。有觉悟,就有敬畏。伴随敬畏与觉悟,我们开始走向神圣与真理的世界。
        同样,无明,可视为对神圣的无知无觉,对真理的无所追求。有无明,就会有自我。
        从无明开始,从自我开始,我们便开始走向无耻,背离法理。
        从无明到无耻,无明因此成为万恶的开始!
        2-4.“无明”、“自我”与文化思想
        无明,这恰好是我们当下许多人的状态。中国人缺乏的就是神圣感,即对精神价值的强烈要求。而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一旦同无明产生联系,则进一步加剧了对神圣底线的背离。因此,在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致使我们当下堕落为“技艺崇拜”、“物质崇拜”、“数值崇拜”、“功能崇拜”。(如:速度、规模、高度、产值、身价……)甚至连宗教都被异化为“有求必应”的买卖关系,大学被扭曲为只顾论文字数的多少,而缺乏对质的追求。
        最终,无明导向了邪恶贪婪、无耻畸形,使得一切道德底线均面临崩溃。于是,我们不难见到,对神圣的亵渎无处不在。如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宗教领域、司法领域,到处可见,昧着良知,冲垮一个又一个神圣底线的鲜活案例。
        其实,无明本身并不成为什么罪过。而是断绝了对神圣的感知与追求,最终为走向罪恶的世界推开了第一扇大门。这就是为什么说,无明是万恶之始。
        无明与文化中的使用主义情况,十分相似于“自我”与文化中的人本主义。自我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直至成为至今极端的自我膨胀。
        因此,离开了对神圣的追求,东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也好,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也罢,都将逐渐走向堕落。

        三、图片解释

        图片讲解共分为美与丑两个部分。分别通过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外绘画、书法作品、日常摄影等不同形式与角度,举证审美的八大境界。

        3-1.愉悦

        
        图(2)  办公空间中采用亮艳的平行色带进行装饰,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
        3-2.优雅

       
        图(6)  优雅的极致,简单的丰富,体现了设计师对空间关系高度的领悟能力。

       
        图(8)  著名美籍华人室内设计师季裕棠的作品,始终透露着优雅、恬静的气质。

       
        图(9)  美国现代主义雕塑家考尔德的作品,无限优雅、无限智慧,深受世界各地建筑大师的青睐。
        3-3.诗意

       
        图(14)  静谧的光明,神圣的诗意,极具诗意的体验,这就是锦江之星四川路店。

       
        图(16)  寂静苍凉,孤独的厂房,沉默中的诗意。

       
        图(19)  致恒致远,心灵的家园,诗意的典范,其境界之高远,近乎神圣。

       
        图(21)  丹麦画家哈莫秀依的作品,画中宁静、空虚、孤独的诗意,极好地诠释了人与环境相互交融的情景。

       
        图(22)  宋朝马远的《华灯待宴图》。画中意境深远,淡淡的数笔,体现出传统中国文人的诗意。

       
        图(24)  不经意的一角,诗意无处不在,平凡中见神。

       
        图(31)  安曼亚拉酒店,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绝佳表现。

       
        图(34)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作品,充满东方精神,洋溢着空间禅意。
        3-4.神圣

       
        图(45)  埃及金字塔,神圣的象征,恒久的力量。

       
        图(48)  罗马万神庙

       
        图(49)  自然之诗意、天地之神圣,创世纪的力量。

        如上所述,均在美德范畴中,下面所展示的,就为丑的范畴:
        3-5.平庸

       
        图(51)  常见的平庸表现,毫无美感,毫无思绪。
        3-6.矫饰

       
        图(52)  上海喜马拉雅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过分表演概念,结果丑陋不堪。

       
        图(53)  字如其人,其书法甚为做作,装腔作势。
        3-7.恶俗

       
        图(55)  哈药六厂。恶俗之极,过分的低品味装饰,充分体现其内心灵魂的道德品性。
        3-8.恶心

       
        图(58)  如此狰狞恶心的建筑怪物。

       
        图(60)  狰狞恶心的画作。

        四、审美研究的价值
        4-1.缔造者
        西方文化史上,曾将建筑师称为缔造者。
        14世纪意大利理论家阿尔伯蒂对建筑师就有如下定义:“建筑师是对人类环境负有责任的缔造者”。
        扩大一下“缔造者”的范围,将从事审美创造领域的各相关门类都包含其中,都将有环境塑造的教化功能。
        因此,设计师作为审美环境的创造者,其人格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他们的人格品性,通过自身的作品被扩大化、社会化了。不论人们是否主动接受其影响,事实上,在潜移默化中,已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并产生作用。
        试想,一个伟大的作家创作了一部名著,是否我们就认为该小说仅仅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否就被理解为仅仅提供了一个单纯的实用功能?回答显然也是否定的。
        西方有句格言:“凡是建筑都必然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而不仅仅为人体提供服务。”
        这里的“影响”不光是指好的设计,差的设计同样也包括在内。因此,设计师需要有神圣的使命感与道德精神。
        4-2.审美透视
        审美面前,人人显得真实。这是审美体验的真实性特征。
        审美就如一面明镜,如一把利器,真实得照射出各自的人格灵魂。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得以认清深藏于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帮助我们透过种种“包装”,看清人的品质禀性。看一个人如此,看一群如此,看一个社会如此,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亦如此。
        审美明镜这一透视武器,尤其适用于明鉴和美术相关的诸类领域的人们。如:绘画、设计、电影、戏剧,甚至包括开发商、评审专家。审美,作为灵魂的镜子,是最终的精神审判。
        这,便是审美最可敬可畏的功能之一。
        4-3.审美拯救
        除上述的审美透视功能外,另一重要功能便是审美拯救。
        4-3-1.可被拯救与不可被拯救
        在善恶分界线之下的恶鬼、魔鬼这两个层次的生命,是不可被拯救的范畴。针对这样的鬼与魔,只能被人们揭示、认清。
        而庸人、小人这两个层次,是有可能被转化、被拯救的。
        如何才能被拯救呢?那就是审美修行、审美熏陶。使无明的人和伪善的人得以提高自身灵魂的层次。
        4-3-2.无明与环境教育
        无明者或伪善者,若处在一个美好神圣的现实环境中,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良知、有觉悟的凡人或君子,甚至是专业领域的杰出精英人士。
        相反,无明者或伪善者,若处在一个邪恶贪婪的环境中,则会演变为魔鬼般的人物。
        可见,环境对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至关重大,并影响着人们的发展方向。
        环境教育,能对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从而规范人的思想行为,影响人的品行道德。这一发现,早在历代君皇借助建筑设计来加强权力统治这一事实中得到印证。恰如英国伟大的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所言:“一个人可拒绝学习,拒绝识字看书……但一个人无法拒绝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环境对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有“审美救国论”的思想。审美,既是武器,又是良药。
        所以,我们需要觉悟,需要被提升。这便需要审美拯救,需要环境教育。
        4-3-3.环境教育与设计师
        环境的教育作用是宽泛的。但审美环境的教育却落在我们设计师身上。重温阿尔伯蒂的名言:“建筑师就是那些对环境负有使命的缔造者”。
        扩展一下,如今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以及所有从事审美创造的人,都是人类精神的塑造者。
        设计师,因其对环境的影响甚大,理应负有神圣的天职,创造出更多有人格力量的场所精神!

        五、尾声
        没有苦难,哪来真理;没有邪恶,哪有神圣。上述仅本人多年的感悟思考,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德国著名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借用一下,“美是灵魂的感性显现”。佛曰:“明心见性”。同理,“审美见性”。



 

相关资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